你好,嘉宾! 设为MK中国 加入收藏
MK中国  | 项目概况 | 职能机构 | 投资情况 | 组织架构 | | 新闻图片 | 新闻资讯 | 高投简讯 | 大事记 | 联系我们
“国际减灾日”的由来和意义
日期:2025/10/14    来源:    发表人:张冠英    点击数:8

提到 “国际减灾日”,我们的脑海里立刻会蹦出 “防灾知识宣传”“应急演练” 这些关键词,就像端午节要吃粽子、中秋节要赏月一样,它似乎成了每年固定出现的 “常规操作”。但这个看似 “平平无奇” 的纪念日,背后藏着一段用无数次灾难、无数人眼泪堆出来的往事。它不是凭空出现的 “节日”,而是人类在大自然的 “警告” 面前,一点点攒出来的求生智慧 —— 今天咱们就扒一扒,国际减灾日到底是怎么来的。

故事得从上个世纪说起。那时候的人类,还总觉得自己能 “征服自然”,对地震、洪水、台风这些灾害,多是 “事后救灾”,很少想过 “提前预防”。直到一系列 “毁灭性打击” 接连发生,才让全世界意识到:光靠灾后补救,根本不够。

1970 年,秘鲁发生了一场 9.2 级的大地震。当时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,直接把一个叫 “瓦斯卡兰” 的山峰削掉了一块,近 1 亿吨的冰雪和岩石顺着山谷冲下来,瞬间掩埋了山下的容加依城。2.5 万人在这场灾难里失去生命,整个城市变成一片废墟。更让人揪心的是,当时的秘鲁政府根本没准备好应对这么大的灾害,救援队伍进不去,物资送不到,很多人不是死于灾难本身,而是死于灾后的饥饿和寒冷。

这场灾难像一记重锤,砸醒了联合国。同年,联合国大会第一次提出 “减灾” 的概念,还成立了专门的机构 —— 联合国救灾协调专员办事处(后来改成了联合国减灾署)。但真正让 “国际减灾日” 落地的,是 1987 年的一场 “全球性约定”。那一年,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个重要决议:把 1990 年到 1999 年定为 “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”(简称 “国际减灾十年”)。因为当时全世界每年因自然灾害死亡的人数超过 10 万,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美元,尤其是发展中国家,每次灾难都像被抽走了 “半条命”。联合国希望通过这十年,让各国一起行动起来,从 “被动救灾” 转向 “主动防灾”。而 “国际减灾日”,就是这个 “十年计划” 里的重要一环 —— 从 1990 年开始,每年选一天,让全世界都聚焦 “减灾” 这件事。一开始,国际减灾日是定在每年 10 月的第二个星期三。后来到了 2009 年,联合国又把它改成了每年 10 月 13 日,目的是让日期更固定,方便各国组织活动。你看,就连一个纪念日的日期,都藏着 “让减灾更落地” 的小心思。

不过,国际减灾日可不是 “喊口号” 的。每一年,它都有一个专属主题,这些主题就像 “指南针”,指引着全世界的减灾方向。比如 1991 年的主题是 “减灾、发展、环境 —— 为了一个目标”,提醒大家减灾不能跟发展、环保脱节;2005 年的主题是 “利用小额信贷和保险手段增强抗灾能力”,针对的是穷人在灾难面前更脆弱的问题;2023 年的主题是 “共同打造有韧性的未来”,更是直接点出了 “团结” 的重要性 —— 毕竟,面对地震、洪水这样的大灾难,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。

2025年10月13日是第36个国际减灾日,主题是“投资韧性建设,提升防灾减灾能力”。可能有人会说:“减灾是政府和专家的事,跟我有啥关系?” 其实不然。国际减灾日的核心,从来都不是 “自上而下” 的号召,而是 “自下而上” 的参与。你想想,家里备个急救包,知道地震时该躲在哪里,洪水来了该往哪跑,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,都是 “减灾” 的一部分。

还记得 2008 年汶川地震后,很多学校都增加了应急演练;2013 年雅安地震时,有村民因为提前学过 “避灾知识”,带着全家及时转移,躲过了一劫。这些真实的案例告诉我们:减灾不是 “远在天边” 的大事,而是 “近在眼前” 的小事。国际减灾日之所以能延续这么多年,就是因为它把 “保护生命” 这个最朴素的愿望,变成了每个人都能参与的行动。而且,随着时代的发展,减灾的方式也在不断升级。以前靠 “人工观测”,现在靠卫星、大数据;以前靠 “口头宣传”,现在靠短视频、VR 体验。比如现在很多城市都有 “防灾教育馆”,你可以亲身体验模拟地震、模拟洪水,学会怎么自救;还有些 APP 能实时推送台风、暴雨预警,让你提前做好准备。这些变化,都是国际减灾日背后 “持续行动” 的成果。

不过,我们也得清醒地看到:虽然减灾意识越来越强,但自然灾害的 “破坏力” 也在随着气候变化而升级。近几年,极端天气越来越多 —— 夏天的高温能把路面烤化,冬天的寒潮能冻住水管,还有超强台风、特大暴雨,这些都在提醒我们:减灾这件事,永远没有 “完成时”。国际减灾日走过的这三十多年,其实是人类和自然 “对话” 的过程 —— 我们不再妄图 “征服” 自然,而是学会 “尊重” 自然、“适应” 自然。它不是一个 “庆祝” 的日子,而是一个 “反思” 的日子:反思我们过去做的够不够,反思我们未来还能做什么。

最后,想跟大家说:国际减灾日的由来,是无数次灾难教会我们的 “生存课”。它不只是一个纪念日,更是一份 “责任”—— 对自己的责任,对家人的责任,对这个世界的责任。下次再听到 “国际减灾日”,希望大家能想起它背后的故事,然后做点小事:比如检查一下家里的急救包,跟家人聊一聊防灾知识,或者转发一条防灾小贴士。因为每一个人的小小行动,合起来就是对抗灾难的 “大力量”。毕竟,我们要的不是 “纪念灾难”,而是 “不再经历灾难”—— 这才是国际减灾日真正的意义。


上一篇:多一份警惕,多一份平安
下一篇:新乐收费站扎实开展消防设施专项试水检测 筑牢消防安全“防火墙”
MK手机网页版登录入口   地址:石家庄市裕华区翟营南大街52号(槐安路与翟营大街交口南行50米路西)   电话:0311-89161685
领导信箱    举报信箱    纪检举报   线索征集   网上信访  
工信部备案号:冀ICP备2023032038号-1    公安备案号:冀公网安备13010802002519号